“你要想好这个事情啊
中国是一个连汽车都造不好的国家”
上世纪末
当南仁东下定决心要推动“中国天眼”时
一位外国朋友提醒
1993年9月,日本京都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大会上
中国等10国天文学家发起倡议
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南仁东等中国天文学家感受到
“这是中国必须抓住的机会”
此后几年里
南仁东联合中国科学院内外的科研人员
让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
1997年
作为LT先导单元
他们要在贵州
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完整方案诞生之前,中国天文学家撰写的两份建议书。倪思洁/摄
如果能建成
它将比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还要大得多
当时国际上几乎没人相信
中国有能力建出这个庞然大物
但中国天文学家“不信邪”
“一旦判断其可行,尽快地开展预先研究”
1998年,在4位院士的联名推荐下
中国科学院将“中国天眼”
纳入“十五”天文领域大装置候选名单
被推选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
一次次走进大山
从贵州几百个候选洼地里
选定最适合放“大锅”的窝凼
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
攻克关键技术难点
明确科学目标
他把自己关进房间
苦思冥想奋笔疾书
写出一份又一份申请
在焦虑与期盼中
2007年7月10日
“中国天眼”正式立项
南仁东带领的预研团队获得大力支持
南仁东。受访者供图
接下来的仗,依然不好打
经过近4年准备
2011年3月25日
“中国天眼”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工期2011天
很多技术挑战比预想的还多
“‘中国天眼’要完了”
看到索网技术迟迟无法突破时
有人这样说
但“中国天眼”现任总工程师姜鹏不服
2010年,姜鹏(右)在“中国天眼”工程现场做地锚试验。受访者供图
他带领团队耗费近两年
经历近百次失败与沮丧
研制出适用于“中国天眼”的成品钢索结构
2015年2月4日
6670根主索、2225根下拉索
拼出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
山沟里漂亮的弧线
击破了所有质疑
“中国天眼”最难的技术关
攻下了!
索网合龙时,南仁东(左七)、姜鹏(右一)与现场工人一起合影留念,没有鲜花和掌声,但大家笑容满面。受访者供图
没过多久,南仁东病倒
已察觉到异常的人们自我安慰:
“没事,南老还用电子邮件指挥工作呢!”
那时,大家并不知道
南仁东已查出肺癌晚期
医生很惊讶:
“到这种程度,怎么还在工作?”
2016年9月25日
“中国天眼”落成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这天,南仁东来到庆典现场
他的身体因为化疗而变得虚弱
但他却在观测系统前一直待到深夜
那晚,繁星满天
2017年4月15日
“中国天眼”调试核心组成立
面对前来汇报进度的姜鹏
在家中养病的南仁东
手扶桌子站起身
用颤巍的声音说出了令姜鹏一生难忘的话
“以后这台望远镜就拜托给你们了”
“中国天眼”总控室一隅。李子锋/摄
“中国天眼”完成跟踪调试后
姜鹏第一时间给南仁东发消息报喜
“测试小组:祝贺啦!结果不错!”
这是南仁东与姜鹏的最后一条信息
时间停在2017年8月28日5点36分
半个月后
南仁东与世长辞
但他留下的“中国天眼”
从此成为中国天文学的一件重器
在脉冲星搜寻、快速射电暴起源、引力波探测等领域
它产出一系列令中国天文界扬眉吐气的成果
入选——
《自然》《科学》十大科学发现、十大科学突破
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美国天文学会亮点研究成果
……
“中国天眼”。李子锋/摄
开工建设的2011天里
姜鹏等“中国天眼”的年轻人成长起来
正式运行的4年来
一批批更年轻的人
为“中国天眼”注入了新的活力
“85”后孙纯是运行和发展中心测控工程师
她时常想起南仁东在开工当天说的话:
“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她也会想:
“运行不好,怎么对得起国家?”
2023年底
“中国天眼”连续3年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中
被评为年度优秀设施第一名
“中国天眼”停机维护期间,孙纯在工程现场。李子锋/摄
从想法萌芽,到成果丰硕
三十年,三代人
完成了一场踏过平庸的“长征”
如今,一切好似轮回
他们又走到万里长征的起点
姜鹏带着团队
规划和建设新的FAST核心阵
让“中国天眼”能在国际上持续领先
正如南仁东先生所言:
美丽的宇宙太空
以它的神秘和绚丽
召唤我们踏过平庸
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责任编辑:刘映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