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7注册

你的位置: 摩登7注册 > 关于摩登7 >
关于摩登7
不听主席意见,中央派到井冈山的3任特派员,最终二死一重伤
发布日期:2024-06-09 21:00    点击次数:88

红军在井冈山时期,远在上海的中央曾派出过7任特派员去到井冈山,代表中央和湖南省委指导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其中的3位中央特派员,都是因为听不进主席的意见,而最终落得个损兵折将,一人终生抱憾,二人战死沙场的结局。

党史军史上,把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共计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称为“井冈山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远在上海的中央一共派过7任特派员到达井冈山,传达中央精神,指导井冈山上的革命斗争。

他们或代表中央,或代表湖南省委,在当时“左”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其中的3位,曾经给井冈山上的革命斗争带来过极为消极负面的影响,甚至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1927年秋收起义后,主席、卢德铭率仅存的900余人向江西转进途中,总指挥卢德铭牺牲。

随着卢德铭的牺牲,后来先后叛变革命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和副师长苏先俊,对主席不断地顶撞、嘲讽,工作上极度不配合。

余洒度、苏先俊当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老毛一介书生,拿着本三国演义就想来指挥我们,没门!

(注:余洒度和苏先俊分别于1931年、1928年叛变投敌,余洒度于1933年因利用职权贩卖违禁品被国民政府枪决。苏先俊于1930年被红军俘获后公审处决。)

鉴于余洒度和苏先俊摆老资格,并公开叫板,这样的行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这支部队的生死存亡。主席当机立断,迅速启用年轻干部,巩固基层部队。

于是,伍中豪、何长工、罗荣桓、朱云卿、张子清、宛希先、何挺颖、曾士峨等一大批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被迅速提拔上来,充实到营、连、排,成为最基层部队的干部骨干。

之后,这支近千人的革命火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主席率部刚在井冈山上站稳脚跟,远在上海的中央就派来了“言必称苏联,行必讲进攻”的特派员周鲁,来到了井冈山。

1928年3月,中央特派员周鲁刚刚上山,就立即召开会议,传达1927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对主席领导的湖南秋收暴动作出了所谓“失败”的结论,并严厉斥责这是“游击主义、流寇作风”。

特派员周鲁代表中央,对坚持井冈山斗争的秋收起义部队提出了严厉批评,并在会议上讲道:

“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工作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

毛泽东及其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不执行中央进攻长沙等大中城市的指示,而是擅自率兵上井冈山,临阵脱逃,这更是完全违背中央策略,犯了单纯的军事投机的严重错误。”

由于当时环境恶劣,文件不能随身携带,只能靠背诵记忆。结果,周鲁在传达中央给毛泽东纪律处分的时候,把“开除毛泽东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误传为“开除党籍”。

周鲁在会议上要求主席马上带部队下山,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暴动后正在向井冈山方向撤退的部队会合,立即攻打长沙等大城市……

主席赞同两军会师,但不同意以弱击强,苦口婆心地将利害关系向周鲁讲明,红军以目前弱小的力量去攻击大、中城市,无疑是以卵击石。

但周鲁竟然以违抗中央命令为由,当场解除了主席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职务,另行成立“军委”,并在会上制定了所谓的“向敌人心脏挺进”的战略计划。

迫不得已,刚刚上到井冈山的部队,只得服从周鲁的命令,大部下了井冈山。

周鲁亲率工农红军第一师开往湘南的一个多月里,国军乘虚而入,井冈山失守,一时间,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很多党员和农运干部被杀,党和群众组织被破坏,大小房屋300余间被毁……

周鲁本人也在战斗中因所骑马匹受惊,被惊马活活拖死。

这就是井冈山斗争史上著名的“三月失败”。

1928年4月28日,主席与朱德、陈毅所部在宁冈县龙市镇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

才被周鲁折腾了一番的朱毛红军刚刚恢复点元气,中央又派了一位特派员来到了井冈山。

这名特派员名叫杜修经,他眼见会师后的红军家底厚了,人马多了,家大业大,于是对于红军的自身实力产生了过度自信。

上山伊始,杜修经和他的前任一样,首先召开会议,树立个人权威。他在会议上竟然命令红四军进军湘南攻打郴州,并作出了极为错误的指示:

“以后红四军须集中力量向湘南发展,与湘南工农暴动相一致,进而造成湘南割据,实现中央所指示的割据赣边及湘粤大道之计划。”

主席痛苦万分但又无力阻止,只得代表红四军军委向湖南省委写了报告,陈述红四军不能去湘南的六条具体理由。然而,湖南省委坚持“左”倾冒进的错误决定,这一决定注定了其后红四军的惨败。

这一仗打下来,朱德、陈毅所部差点全军覆没。

29团被打散,最后只剩下200余人,28团也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下,思想一片混乱,撤退到桂东,在沙田一带徘徊不前。

在红军主力远离井冈山根据地之际,蒋军及地方民团乘虚而入,占领了井冈山各个县城,焚烧房屋,屠杀干部群众,无恶不作。

因为调兵攻打郴州导致后方兵力空虚,井冈山根据地的许多村庄直接被蒋军屠村,红军伤员和无辜百姓死伤无数。

特派员杜修经也身负重伤,差点死于蒋军的屠刀之下,直到晚年仍懊悔不已,为自己当年的错误决定而耿耿于怀,终生抱憾。

湘赣边界遭受到的这次严重损失,史称“八月失败”。

但井冈山上的灾难,还不算完,续任的中央特派员刘安恭,接着又来了……

1929年4月3日,刚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刘安恭,就被中央以中央特派员的名义派到红四军工作。

刘安恭是朱德在德国留学时的同学,南昌起义后到苏联学习军事,刚从苏联回国,作为军事人才抵达苏区后,刘安恭心心念念就总是打大仗,打大胜仗。

初来乍到的刘安恭,根本不清楚国内对敌斗争的复杂情况,到达红四军军部后,他以中央代表自居,全盘否定了主席对红四军的领导,迫使主席离开了军队,转到闽西特委去从事地方工作。

一门心思就想着一仗成名的刘安恭,竟然亲率着两千红军跨省跑到广东去打东江,结局自然是遭受惨败,两千名红军战士血洒疆场,刘安恭自己也战死在东江。

1930年12月16日,蒋军纠集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军事“围剿”,蒋军第18师中将师长张辉瓒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12月29日,张辉瓒在万功山兵败被俘。

张辉瓒与主席是旧相识,被俘后对主席说:“润之,你不要杀我。我有钱,我会叫我老婆拿钱、拿医药、拿枪弹、拿红军所有需要的东西来换回我的生命。”

主席笑道:“我不杀你,红军不杀俘虏。”

张辉瓒身为第18师中将师长,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当然不敢怠慢,当即派人联络红军,开出条件:

“南昌行营愿向红军捐送20万元现洋、20担医药,并释放由南昌所属监狱关押的100多名共产党员,以及提供装备5000余人的枪械弹药,用以交换张辉瓒。”

主席、朱德答应了鲁涤平开出的条件,但正在商谈交换计划时,苏区中央却传来指示,刚从上海回到苏区的江西省行政委员会书记李文林命令:立即斩首张辉瓒!

主席和朱德据理为争,无奈当时左倾冒险主义盛行,在会议上举手表决时,主席和朱德倒成了少数派。

于是,张辉瓒被当众斩首,李文林甚至命令将张辉瓒的头颅放在一只竹筏上,放到江里漂流示众。

张辉瓒被杀后,鲁涤平疯狂地进行报复,军警在江西各地搜捕共产党,还将囚禁在南昌下沙窝监狱准备交换张辉瓒的100多名共产党员装进麻袋丢进赣江,活活淹死……

党和红军的形象被妖魔化,蒋军高级军官此后宁可战死或是自杀,也不愿率部投降。

事后,主席为此专门在会议上总结了这次教训,并严厉指出杀俘所带来的危害!

并亲自书写了“不虐待俘虏”、“缴枪不杀”、“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等条款,并慢慢形成制度,最终演变成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几起事例,仅仅只能算是红军初创时期的一些小插曲,在后面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一次又一次,太多的事实证明:主席总是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

后来的遵义会议,主席力挽狂澜使得中央红军转危为安,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红色革命典故在本文中就不再赘述了。

时间来到了1946年……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书中写道:

“四平保卫战失败之后,主席想了三天三夜,是和国民党彻底翻脸决裂,还是再次坐下来谈判。”

2003年,经中央批准,《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公开了非常非常多的历史资料,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甚至颠覆了我们过去几十年来的认知。

这些历史真相,再一次书写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在逆境中高瞻远瞩,力挽狂澜!

四平保卫战失利后,东北民主联军弃守四平,杜聿明集团对其穷追不舍,林彪一败再败,最后退过松花江,南满几乎全部丢失,北满也危在旦夕,甚至已经做出了最坏的打算,放弃哈尔滨,进山打游击……

是和国民党彻底翻脸决裂,还是再次坐下来谈判,主席想了三天三夜。

主席最后决定,跟国民党彻底决裂——打!

但是打得赢打不赢,党内的高级干部中,几乎没有几个人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打赢国民党。

刚好此时,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份很长的报告,以下是这份报告中的其中3段文字:

“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也正在休养生息,不能马上支援我们……

国民党现在得到美国的支持非常强大,我们现在经过四平这一仗,要认识到以目前的实力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

所以我们现在要忍让、积蓄力量等待国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起来反攻……”

李富春、黄克诚写给中央的这份报告,真实的代表了当时党内高级干部的普遍思想,也就是打不赢,不如就坐下来好好谈!

应该说当时主席决定打的这个决心,在党内属于极少极少的少数派,这在主席的革命生涯中,经历过不止一次两次了!

于是,主席也写了一个长篇,对此做出回复和解释:

“李黄二同志的报告已详阅,说的都是真实情况,但是有一个缺点是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主席的这个回复,建国后收录在《毛泽东军事文集》和《毛泽东文集第四卷》里。

主席在回复中提到蒋介石的困难,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抗战刚刚胜利,蒋介石要做的头等大事是恢复沦陷区。要从日军手中接收一个又一个的城市,不但接收,还要把政权重新建立起来,这是一个短期内无法完成的任务。

所以,这是蒋介石要面临的头等困难!

2、国民党每接收、占领一个城市,就要担负起守土之责,比如占领沈阳、长春要留下一个军,占领张家口、鞍山得留下一个师,占领一个县城起码得留下一个连。

国民党占的地方越多,八百万兵力就越分散,把部队都分散开了,可以集中用来和我军作战的兵力就会越少。

这是蒋介石的第二大困难!

3、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都不难看出,保存实力确保割据,是他们的一贯作法,过去有刘湘、韩复榘、何健、陈济棠,现在亦有李白(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傅作义。只要加以分化利用,国民党并非铁板一块。

这是蒋介石的第三大困难。

——国民党蒋介石有此三大困难,主席认为,只要汲取四平教训,始终继续坚持“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的既定方针,未尝不可与之一战。

所以,主席在这篇复信中阐明观点:

“不要光看到我们自己有困难,你要看到蒋介石比我们更困难!”

这就体现了主席作为一个政治家、战略家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

最终,全党全军在主席的论断下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于是,历史的进程按着主席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从东北开始,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只有全心全意地跟着毛主席走,中国革命才能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本文资料引自:

1、《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

3、《毛泽东军事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3年版。

4、《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版。